手机扫码下载APP

无广告读最新章节

手机扫码下载APP

无广告读最新章节

 翻页 夜间

第四六三章 庙谥(全文完)

    朱靖圭在朱简烜九十五岁的大朝觐仪式上即位,随后朝廷开始准备正式的登基大典。

    在过去的这几年,朱简烜看着自己的身体精力不断衰退,就把都督府和枢密院的事务逐步交给了朱靖圭掌管。

    皇家产业集团的最高决策权,也已经同步交给了朱靖圭。

    朱靖圭正式即皇帝位之后,朱简烜更是进一步的彻底放权,将禁军司令部和参谋部也交给了朱靖圭。

    朱简烜觉得自己随时都可能死,毕竟年龄已经真的到了。

    但是就这么放下了所有的心思之后,却又安稳的活到了自己一百岁的大朝觐。

    朱靖圭虽然当了皇帝,但是作为太上皇的朱简烜还在,大朝觐仍然是以朱简烜的生日为准。

    朱靖圭正式登基之后,主动忽略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改元。

    大明的传统就是一帝一元,新皇帝在即位第二年改元,宣告旧时代结束,新时代开始。

    但是朱靖圭却坚持不改元,要继续用自己父皇的天工年号。

    朱靖圭想继续扯父亲的大旗。

    所以朱简烜百岁寿辰的时候,是大明天工七十七年。

    朱简烜还能自己走动,但是走不了多远的路,平时都有人推着轮椅跟着。

    朱简烜也还能说话,只是也同样说不几句就得休息。

    就这样又一直活到了一百零八岁。

    天工八十五年入冬之后,朱简烜感觉自己的身体再次开始严重衰退,几乎没有办法继续站立了。

    朱简烜知道,自己大概真的时日无多了。

    不久之后,在十二月初三日的下午,朱简烜在寝宫的床上躺着看电影,看了半个小时之后就感觉格外困倦。

    朱简烜本能的想要闭上眼睛睡一觉,结果闭上了眼睛之后就再也没有睁开。

    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医生和仆人发现太上皇已经没了呼吸,顿时都吓了一大跳,赶紧去通知皇帝。

    皇帝朱靖圭收到消息之后,马上坐车往太上皇的寝宫跑。

    进了宫门后听了医生的报告,朱靖圭又亲自伸手确认父皇已经没有了呼吸,甚至连身体都已经开始变凉了。

    朱靖圭就感觉一阵天旋地转,整个人差点直接跌倒在地上。

    朱简烜这个太上皇去世,当皇帝的朱靖圭并没有感觉放松,反而感觉到了一股莫名的压力,迅速的向自己身上聚集。

    朱靖圭对自己这个父皇的心态非常复杂,有崇拜、有畏惧、有依赖、有信服。

    但是却几乎没有憎恨和厌恶的成分。

    朱靖圭当上太子是意外,他自己都没有意料到的意外。

    当上了太子之后,就被父亲手把手带着处理政务,手把手带着学当皇帝。

    自己基本上学会了之后,父亲也就把权力放给了自己。

    自己的父亲还活着的时候,对朱靖圭而言当然有很大的精神压力,但同时也是提供了依仗和心理寄托。

    只要父亲还在,只要父亲完全信任自己,自己的权力就能无限接近他。

    父亲的权力不等于皇帝的权力,是父亲的威望让皇帝的权力提高到了极限,而普通皇帝显然是做不到的。

    为了继续借用父亲拥有的声威和影响,朱靖圭甚至没有改元。

    现在父皇去世了,这个史无前例的大帝赋予自己的权力消失,自己的权力会迅速向正常皇帝的水平衰退。

    自己不可能完全拥有和父亲一样的权力和威望。

    以后一切都要自己独自面对了,再也没有办法得到父亲的提醒和建议了。

    朱靖圭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有些迷茫的直接跪在了父亲的床前,闭着眼睛吩咐身边跟着的大学士:

    “安排人出去报丧,让宗室、勋贵、百官、掌柜们,分批依次进来吊唁吧——”

    大学士马上下去传递消息,相关人员陆续进宫来凭吊,礼部也马上开始搭建灵堂,按部就班的组织国殇大礼。

    与朱靖圭的失落不同,大部分人听到太上皇去世的消息,都是莫名的松了一口气。

    这位世界的主宰者者,这位大皇帝终于归天了……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面,朱简烜虽然已经完全不管事了,最近几年更是一天也说不出几句话了。

    但是只要提到他,所有人都非常的小心,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畏惧。

    朱简烜发明了无数的武器装备,亲自率军北伐灭清而后又统一天下,让世界彻底变了样子。

    关键是朱简烜还活了一百多年,普通君主只要活的足够久就会有更高的威望,更不用说朱简烜这种帝王了。

    现在朝廷上的几乎所有人,都是在天工年成长起来的,都是听着朱简烜的故事长大的。

    这些条件汇聚起来,形成的威望和声势都是史无前例的。

    单纯只是在文字和语言中提到天工皇帝,所有的人都会下意识的小心翼翼的对待。

    现在他终于归天了,他的时代终于结束了,大家终于可以放松一点了。

    这种心态上的变化,这种本能的精神上的放松,正是现在的皇帝朱靖圭感受到的,史无前例的皇权正消散的事实。

    以后的朱靖圭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帝。

    朱简烜生前就已经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总体上就是要求一切从简。

    所有普通百姓家庭不需要戴孝,国殇期间的事务也不得干涉百姓生活,不得搞禁止屠宰之类的限制。

    皇帝、宗室、勋贵、百官均以日代月,服丧二十七日即可。

    丧礼正式开始筹备的时候,内阁和礼部就向皇帝朱靖圭提了两个问题,大行皇帝的庙谥如何安排以及来年是否改元。

    朱靖圭仔细的考虑了一下,然后拿过一个空白题本,仔细写下了几个字:

    “大明高祖大皇帝”。

    现场的大学士和尚书看到这几个字,瞳孔都是本能的稍微收缩了一下,然后就瞬间都恍然了:

    “高祖大皇帝……这真的是恰如其分啊……”

    “我们怎么没想到啊——”

    “陛下圣明。”

    朱简烜的庙号和谥号,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谥号起源自周代,本来是给已故天子和国君的,盖棺定论性质的总体评价。

    所有天子和国君都会有谥号,只不过有的是赞扬的美谥,有的是常规的平谥,还有抨击的恶谥。

    秦始皇觉得谥号是臣子评价君主,是子孙非议父祖,所以就直接废除了。

    按照秦始皇、秦二世、秦三世这样直接称呼。

    到了汉朝的时候,再次恢复了谥号的传统,但也基本都是美谥和平谥了,几乎不会再用明显的恶谥了。

    到了唐朝的时候,皇帝不但都是美谥,关键是让武则天夫妻搞出了通货膨胀。

    从传统的一个字谥号,忽然变成了好几个字。

    自此以后,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到了明朝的朱元璋有二十三个字,朱棣有十九个字,普通皇帝十七个字。

    清朝的普通皇帝也提升到了二十三个字,乾隆则有二十五个字。

    谥号这样通货膨胀到极限之后,前面那一大串堆砌起来的美谥,实际上已经基本只是个形式了。

    除了正式的官方典礼之外,都是将最后一个字作为实际谥号。

    例如朱棣的正式谥号是“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实际上就是“文皇帝”。

    平时提到朱棣的时候,也是直接说太宗文皇帝,成祖文皇帝。

    庙号则起源自商朝,是宗室供奉和祭祀重要祖先用的的代号,本来是有重要成就最高的君主才会有庙号。

    庙号在周代被废除,在汉代被重新启用。

    汉代太庙供奉有数量限制,也就是所谓的天子七庙,天子也只供奉七位祖先。

    随着皇帝一代代传承,后世供奉的祖先数量超过七个之后,就会将亲缘最远的祖先牌位拿到偏殿去。

    正式祭祖活动上就没有他们的份了。

    而有了庙号的君主,就是世代接受子孙供奉而不祧,相当于太庙白名单。

    但是就像谥号通货膨胀了一样,庙号在后世也不断地通货膨胀,从最初的天子七庙变成了所有皇帝都有庙号。

    不过无论是庙号还是谥号,在通货膨胀了几轮之后,所用字号仍然有高下之分。

    以朱简烜的成就,用任何庙谥都毫无问题,都不会有人觉得没有资格,反而要讨论这个字号够不够格。

    这也正是内阁和礼部的发愁的问题,不知道应该给朱简烜上什么庙谥。

    他们要在一堆好字号里面选择最好的,关键是最好能明显跟其他的字号拉开差距。

    他们主动让皇帝决定这件事情,既是主动顺从皇帝的权威,也是看皇帝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

    就庙号而言,从商代开始的,最为传统的,就只有四个。

    受国建邦,肇始立基,曰太。

    受命于天,君临万邦,曰高。

    重昌大业,光启中兴,曰中。

    再造社稷,拨乱反正,曰世。

    与此同时,庙号还分“祖”与“宗”两类。

    区分的方法,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功就是开创之功,德则是守成之德。

    也就是说,能创业的才能称祖,其他的都只能称宗。

    太祖,功至大者,太宗,德至厚者。

    高祖,始受命者,高宗,德至高者。

    中祖、世祖,有中兴再造之功。

    中宗、世宗,则继往开来之德。

    太祖,就是得到第一块土地和封号,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家族和国家,是整个家族和国家奠基之主。

    比如说唐太祖李虎、隋太祖杨忠。

    高祖,是继承了家业之后,又战胜了周围的其他国家,成为了天下诸国认可的共主,成为了天子和皇帝。

    比如唐高祖李渊,隋高祖杨坚。

    世祖和中祖类似,是整顿了混乱局势,大幅度扩建了疆域的君主,或者是再造社稷的皇帝。

    比如汉世祖刘秀、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

    这些名号不是开创就是中兴,严格算起来没有一个是能够简单拿到的。

    对于朱简烜而言,只要不是祖宗已经用过都能用。

    内阁和礼部都没有考虑“宗”,直接下意识的选择用世祖或者中祖,这是开国君主之外最好的庙号。

    但是他们没有马上反应过来,明高祖这个庙号现在还空着。

    因为明朝最早建立基业的太祖,与成为天下共主的天子的高祖,都是朱元璋自己,他是太祖高皇帝。

    朱元璋用的庙号是太祖,高皇帝是谥号。

    与此同时,以现在的天下视角看,大明朝的朱氏作为君主的传承,是太祖朱元璋肇始立基的。

    在那之后所有的君主,统治的范围只是大明本土和周边。

    但是到了朱简烜的这一代,忽然将统治扩充到了全世界,在更大的规模上彻底的统一天下。

    真正得到了全世界的臣服和效忠。

    也就是说,朱简烜可以算是在更高层级上的“始受命之君”。

    所以朱简烜可以是明高祖!

    相对而言,世祖和中祖都是重建者,而高祖确具有开创者的意义,地位上有明显的差距。

    能用高祖当然要用高祖而不是世祖。

    至于谥号“大”,虽然不是周代直接留下来的传统谥号,但却是历史上存在过的含义最好的谥号。

    《论语·泰伯》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所以苏洵总结说:则天法尧曰大。能掌握天道的规则,效法尧帝做事,才可以称大。

    无论道德还是能力和功绩,都是最厉害的君主,才能够称得上是“大帝”,或者“大皇帝”。

    历史上有两个人用过这个谥号,一个是唐高宗天皇大帝李治,另一个是三国时期的吴太祖大帝孙权。

    李治的历史评价本来是不错的,但养出了武则天这个女皇,在古代的名声不算太好。

    孙权作为一个割据势力的君主,在历史上的名声那就更差了。

    如果是普通的皇帝去蹭“大”这个谥号,肯定会和孙权一样有沐猴而冠的感觉,就算李治也很难说可以压得住这个号。

    但对于朱简烜却是无所谓,大皇帝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朱简烜用了这个谥号之后,以后这个大皇帝就会成为朱简烜的专属谥号,不会有人再惦记孙权和李治用过这个谥号了。

    本来普通人提到李治就主要用唐高宗来称呼。

    就像说起永乐皇帝都知道是朱棣,不知道方腊也用过永乐年号。

    就算是有人想起来做对比,也会直接说孙权那是胡吹牛皮,完全不配大皇帝之号。

    正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很多谥号和庙号,可能会因为某个名声不好的皇帝的用过,就被后世皇帝嫌弃并不再使用。

    比如说高宗这个庙号,本来是除了太祖和太宗之外,正常王朝排三位的顶级庙号。

    但是因为宋高宗赵构的原因,整个明朝都没有皇帝再用高宗的庙号。

    说好听的理由,显然就是不能让祖宗跟赵构并列。

    实际上可能是担心,他们的父祖与被嫌弃的皇帝相比,未必能找出什么特别明显的优势。

    那样就会显得自己更烂。

    还是以宋高宗赵构为例,虽然被无数人不齿,但在家族和王朝传承的角度看,赵构确实给也宋朝和赵家续命成功了。

    后世的普通皇帝大多不敢说自己有那个能耐和成就。

    所以后世的绝大部分普通皇帝,都更喜欢用以前名声好的皇帝用过的庙号和谥号。

    跟历史上的明君圣祖摆在一起对比,就算是自己的父祖明显不如他们,那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不会显得丢人。

    而朱简烜就不怕这种对比,怎么比都是自己完全胜利。

    所以给朱简烜选择庙号谥号,就可以完全不考虑前人留下的影响,可以只考虑庙谥本身的含义是否合适。

    “大明高祖大皇帝”,就是朱简烜能用的最好的庙谥。

    朱靖圭把父亲的庙谥定下来,又考虑了另外的一个问题,来年要不要改元。

    自己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自己登基没有改元,父亲去世之后呢?

    朱靖圭犹豫考虑了许久,最后还是决定不改了。

    “希望天工盛世能够永远持续下去,希望父皇在天之灵能够永远庇佑大明——”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